呼和浩特:做强区域特色产业 扮靓乡村振兴美景
日期:2023-02-20 浏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推动脱贫地区强扶持、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提效益,全市农牧业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明显。





加大投入力度,

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我市围绕玉米、马铃薯、生猪、杂粮油料等“八个百万”级生态农牧业特色板块和奶业振兴战略,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等地打造奶山羊、肉羊、肉牛等养殖产业项目;围绕“五宜城市”规划布局,在托县、清水河县等黄河流域一带推进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利用四市区近郊优势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带动脱贫户和其他农户增收。

  2022年,全市共争取并下达各旗县区(开发区)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和京蒙协作帮扶资金7.16亿元,60%资金投入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共实施产业项目141个,受益人口8万余人。全市脱贫人口转移就业9538人,其中,县内务工6814人,占比达71.44%。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091.6元,较2021年增加2295.9元、增幅15.5%。从收入结构来看,转移性收入增速平稳,综合保障水平提升明显。生产经营和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占据主导,“开发式”“造血式”帮扶成效凸显,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聚焦重点帮扶地区,

巩固产业帮扶成效




         我市集中优势资源力量支持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武川县和清水河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发展,持续巩固提升帮扶成效。制定《支持武川县加快推进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年投入武川县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和京蒙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2.53亿元,着力发展“两麦一薯一羊”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燕谷坊、乌骨羊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农益农作用日益明显。制定《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保持政策整体稳定,发挥专项帮扶资金效益,扎实推进全市22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帮扶。全年投入清水河县各级财政衔接资金1.61亿元,加快发展杂粮富民、养殖富民、林果富民、旅游富民、光伏富民、风电富民、物流富民、园区富民“八大富民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完善配套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加快物流、仓储等基础建设,重点补上设施、营销等短板,推动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助推脱贫地区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推动利用自有电商平台资源、自媒体销售、网红带货等方式开展农特产品销售活动,依托“邮快合作”打通农特产品销售寄递绿色通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寄递+电商+农特产品+农户”的供应链体系。2022年,快递进村服务覆盖率98.3%,投递量达516.84万件,是2020、2021两年投递量总和的1.53倍。同时,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全年通过各类线上、线下消费渠道累计销售农副产品4.27亿元。





开展样板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启动呼和浩特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自然生态资源、红色革命文化等优势,探索实施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并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增加就业岗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发展新型旅游服务业等,有效增加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集中力量在全市打造1个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县(武川县),10个样板乡镇,63个样板村。样板区共投入1.08亿元,实施产业、小型公益等项目54个。武川县黑沙兔村、清水河县老牛坡村成功申报自治区“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综合示范项目”试点村,武川县、和林县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先行示范旗县。

  今年我市要推动农业基础更加夯实、推动农村发展更有活力、推动农村环境更加宜居: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优质苜蓿草6万亩、青贮玉米10万亩,优质苜蓿草自给率达到45%以上。新增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菜5000亩,新建蔬菜产地保鲜冷藏库12座。推进实施宏福高端设施农业园等项目。深入落实“奶九条”政策,新建续建规模化奶牛牧场10个,新增奶牛6万头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培育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赏花品果等业态,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20个,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园各1个……

  锚定目标不松劲,躬身实干促振兴。相信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